中国成人教育协会(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)举办|原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研究培训中心(上海)

学校动态

刘辉在“数字化赋能与‘五金’升级: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核心能力重塑”研讨会上的发言稿

发布时间:10/22/2025 4:59:22 PM     阅读数:24

lh.png

(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职业与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辉)
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同仁,院校、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:

大家下午好!

我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职业与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刘辉,非常荣幸能与各位同仁齐聚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,围绕“数字化赋能与‘五金’升级”展开研讨,既是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的深度复盘,更是对“如何服务产业升级、培育优质人才”的协同破题。

当前,职业教育正处于深化产教融合、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期,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明确提出“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”,第二期“双高计划”更是将“夯实‘五金’建设”作为提升职教质量的核心抓手——这里的“五金”,即金专业、金课程、金教材、金师资、金基地,是中办、国办《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》划定的重点任务,更是职业学校衔接产业需求、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依托。今天的研讨会既是内部经验的交流平台,更是破解现实难题的“头脑风暴”,下面我结合会议议题,谈几点思考。

一、锚定“共同体”建设,探索专委会服务职教体系改革的路径

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,核心是打破“校”“产”壁垒,让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深度融合。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,不是简单的“校地合作”“校企合作”升级,而是要构建“资源共享、责任共担、利益共赢”的生态体系。作为职业与继续教育领域的专业组织,我们专委会将重点从三方面发力:

一是搭平台,推动资源精准对接。联动院校、行业协会与企业,梳理省域内制造业(尤其是铸造、机器人等特色产业)的人才需求清单,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“需求侧”与“供给侧”精准对接;

二是参与标准体系构建。结合“五金”建设要求,联合高校、企业共同制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,比如金专业设置要对标产业岗位集群、金基地建设要匹配企业真实生产场景,避免“建而不用”“融而不深”;

三是强化跨领域协同。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在“共同体”框架下贯通衔接,将“五金”资源转化为服务产业工人、新业态从业者的继续教育资源,例如把智能铸造技术、机器人运维等金课程,拆解为模块化微课程,助力产业工人技能升级,切实发挥专委会“桥梁纽带”作用。

二、以“职继融合”为路径,把握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关键要点

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(以下简称“职继融合”)是落实“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”的核心举措,需立足政策依据、理清内在逻辑、明确实践重点:

一是锚定政策与理论依据。中办、国办《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》明确“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贯通衔接”,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》强调“强化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型定位衔接”,这为职继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。从理论层面看,职继融合符合“终身教育”理念,核心是打破两类教育的资源壁垒,实现“一生一策”的能力培育。

二是理清内在融合逻辑。职继融合的本质是“需求同频、资源同源、目标同向”:职业教育的“金师资”可同时服务在校生教学与企业职工培训,继续教育的“实训需求”可依托职业教育的“金基地”解决,两者共享“五金”核心资源,既能降低教育成本,又能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,形成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。

三是明确实践工作要点,重点做好“三个衔接”:课程衔接,将职业教育的核心课程(如人工智能专业基础课),改造为继续教育的模块化课程;师资衔接,建立“院校教师+企业工匠”的双师库,既服务职业教育教学,也服务继续教育培训;评价衔接,制定统一的技能评价标准,让职业教育学生的“技能等级证书”与继续教育学员的“培训合格证书”互通互认,真正让职继融合“落地有声”。

三、总结“行业学院”实践,扩大产教融合的落地实效

国家开放大学铸造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,是“产教融合从‘有形’到‘有效’”的生动案例。从行业需求出发设置专业、联合企业开发教材、邀请工匠参与授课,这种“订单式”“定制化”的培养模式,不仅解决了铸造行业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,更为职业教育“如何服务行业发展”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针对铸造行业学院在安徽省的下一步发展,我们建议聚焦两个重点:一是锚定安徽产业特色,安徽省作为制造业大省,铸造、机器人等产业基础雄厚,尤其是滁州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代表的产业集群,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迫切。铸造行业学院可与安徽本地企业共建“实训车间”,将企业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,让学生“在实践中学习、在学习中就业”;二是优化招生与培养联动机制,扩大招生规模的核心是“让学生看到就业前景、让企业找到合适人才”。建议学院联合人社部门、行业协会开展“企业宣讲进校园”“技能体验进企业”活动,同时根据企业技术升级需求,动态调整课程内容(比如增加数字化铸造、智能检测等模块),让培养的人才“留得住、用得上”,以就业质量提升带动招生规模扩大。

四、紧扣“数字化赋能”,推动“五金”升级与产教融合双向发力

当前,“5G+、人工智能”加速渗透,给“五金”建设带来了“从要素优化到系统升级”的机遇,也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新路径。结合本次会议议题,我们可从以下纬度突破:推动人工智能专业推广,助力“五金”数字化升级。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开发上有扎实基础,推广时需紧扣“三个需求”:一是紧扣高校人才培养需求,联合合肥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,将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与“五金”建设结合——比如开发“人工智能+金课程”(如智能控制微课程)、建设“人工智能+金基地”(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),帮助高校实现“专业数字化升级”;二是紧扣行业企业转型需求,针对安徽铸造、机器人等产业“智能化改造”需求,制定人工智能专业推广计划:对企业,开展“人工智能技能培训”,帮助职工掌握“智能设备操作、数据化管理”能力;对院校,提供“人工智能课程包”,帮助其开设相关专业方向;三是紧扣政策导向需求,结合教育部“数字化教育”“微课程开发”政策,将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上传至国家开放大学等平台,供全国院校与企业共享,让优质资源“惠及更多群体”,真正以数字化赋能“五金”升级,以“五金”升级推动产教融合深化。

各位同仁,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核心是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、以能力重塑为目标”,而数字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“加速器”,“五金”建设是根本支撑,职继融合是“新路径”。今天的研讨会,既是经验交流的平台,更是行动共识的起点。希望我们以本次会议为契机,携手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,为安徽乃至全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培育更多“懂技术、善实践、能创新”的优质人才!

最后,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!谢谢大家!



关闭 返回